黃石松:科學認識人口老齡化與科技創新
- 發布時間:2023-06-05 09:00:35
- 來源:中宏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科技創新無疑將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十四五”時期中國人口總量將轉向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將由緩速增長期轉變為快速發展期?,F有研究和既有實踐證實,人口老齡化對科技創新的影響是長期的、深刻的、雙向的,其影響機制也十分復雜。
傳統觀點普遍認為,人口老齡化會阻礙科技進步,人口老齡化令整個社會人口年齡的中位數上移,老年人的創新精神和生產率呈下降趨勢,因而不利于技術進步。老年人的學習能力、風險承擔能力和學習動機都將減弱,因而不利于新興技術的使用與擴散,抑制具有創新與創業的企業家精神的涌現,并會導致技術溢出效應下降。近年來,在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視角下,認為人口老齡化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人口數量和質量替代理論認為,雖然家庭生育率存在下降趨勢,但子女受教育程度將獲得提升,因而會促進人力資本的積累。隨著老齡化程度加深,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將引致“第二次人口紅利”。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勞動力成本上漲,也會誘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使用資本與技術替代勞動,進而會促進偏向型技術進步。
事實上,無論是“消極論”還是“積極論”,人力資本質量和生產要素稟賦結構是最為重要的中間變量和作用機制,人口高質量發展與科技創新是緊密相連、互為作用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明確提出要發揮科技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中的第一支撐作用。二十屆中央財經委第一次會議強調,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由此,如何削弱和化解人口老齡化對科技創新的負向效應,發揮和強化人口老齡化對科技創新的正向效應,是我國從中度老齡化社會過渡到深度老齡化社會進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議題。
人口老齡化的全球化背景也為此提供了一定的機遇。當前全球正在經歷一次重大的人口結構轉變,最顯著的特征是人口老齡化不可逆轉并將加速發展。19世紀中葉以來,法國等歐洲國家率先進入老齡化社會,隨后發達國家漸次步入。21世紀以來,發達國家進一步向高齡化發展,多數發展中國家老齡化速度加快。與此同時,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科技創新正加速推進并深度融合,廣泛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隨著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不斷提高,對為老服務科技提出更多的需求。為此,中國應緊緊抓住全球人口老齡化發展的時機,積極廣泛參與國際社會健康老齡化的全球行動計劃,加強政策交流、項目對接、技術合作、產業投資,拓展老齡領域科技創新的全球影響力和輻射力,一方面,以科技賦能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以人口高質量發展化解老齡化對科技創新的負面影響,強化人口老齡化對科技創新的正向效應。(黃石松,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老齡產業研究中心主任)